<form id="hz9zz"></form>
  • <form id="hz9zz"></form>

      <nobr id="hz9zz"></nobr>

      <form id="hz9zz"></form>

    1. 首頁 > 電腦資訊 > IT服務

      網絡流行偷聽網站 “偷聽族”愛上記錄閑言碎語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   時間:2018-10-18  點擊:102次

          如果你與朋友走在路上的隨意閑聊或者在公交車上的貧嘴逗趣突然出現在了網上,千萬不要吃驚。你只是遭遇了“偷聽”一族,他們熱衷于將生活中“偷聽”來的內容貼在“偷聽論壇”或者“偷聽網站”上。目前,這種“偷聽”在很多年輕人中間風行。

          商店、公交站臺、醫院、人行道、公交車……“偷聽”無處不在

          “整來整去,發現還是東北這嘎好,東北人咋看咋順眼,不像南方人!保ㄔ谌ヌ綑C場大巴上,一位30歲在南方做服裝生意的東北女子和朋友聊天)

          “這勺子怎么拿不出來了?”(一對夫妻在中山路肯德基店吃圣代,老公在吃圣代的時候,由于冰糕比較粘而且密度比較大,致使勺子拔不出來)

          “去年這個時候我每天都能出四五百,現在出一百塊錢算過年!(南崗地下一賣服裝的感嘆)

          “我就想吃點干豆腐卷大蔥。”(中午,道里一高檔飯店內,一位穿著入時的女士點菜時這樣說)

          ……

          這是幾位網友在“偷聽哈爾濱”上公布的“偷聽”內容。他們將無意間聽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選擇有意思的公布在網上。網友“樹寶寶”介紹:我們是受“偷聽紐約”的創意啟發而有此想法的,現在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類似的網站,如“偷聽北京”、“偷聽上!、“偷聽西安”等,我們覺得哈爾濱也應該有自己的“偷聽一族”。

          采訪中,這些“偷聽族”解釋:其實,偷聽并非單純字面上的偷聽,只是日常生活里將隨時隨地隨意聽到的一些交談或閑言碎語真實地記錄下來。這種偷聽記錄,不用渲染,不用修飾,保持原滋原味,別有一番風味。

          網友“圣誕的雞蛋”的“偷聽”歷史已快一年,“偷聽”記錄的數量十分可觀。他認為:現代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喧鬧而污濁的城市,使我們遠離了自然,失去了感動,迷茫了方向,孤獨的走著,寂寞的陪著,無奈的活著。因此,這種偷聽充滿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不光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種輕松的娛樂,還能從一種程度上體現出一些熱門話題,是一種有價值的大眾文化。

          “偷聽北京”、“偷聽上!、“偷聽大學”……“偷聽”內容精彩

          網友“小刀斷雨”的真名叫朱子業,是國內“偷聽”的創始人。他對“偷聽”這詞有自己的看法。他在“偷聽北京”專帖首頁說:“不要說這個概念很猥瑣,甚至變態,相反我認為它是一個偉大的事物。這是一個物質的時代,也是一個虛無的時代。文字寫手在拼命制造空洞的故事,成群的人在用它們填補著精神的空白,還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德牎菍@個時代最真實的記錄和表達,不用渲染,不用修飾,一切來得那么活色生香,像一張用傻瓜相機隨意留下的照片”。

          幾年前,當時22歲的大男孩朱子業結束了在西安一家廣告公司的工作,捏著一張硬座車票,背著一個隨身小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T232次列車。他沒想到,這個城市很快給了他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 那是到北京的第二個月,他在報紙上偶然讀到一篇豆腐塊兒大的新聞:3年前一次無意間的偷聽,使美國人弗里德曼突發奇想建立了一個“偷聽紐約”的網站,專門記錄紐約各色人等的談話瞬間,如今網站每月已有400萬的訪問量。

          “為什么我不試著‘偷聽北京’呢!毙≈炷X海中靈光一閃。

          那時,這位山東男孩剛在北京落腳,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而有意無意地聽別人說話,也剛好是他的一大愛好。山東老家的院墻上,曾經被他用粉筆寫滿了偶然從墻外聽來的只言片語。在西安時,他也喜歡把別人說的有意思的話記在筆記本里,有時還會據此長篇大論一番。就這樣,小朱決定開始用這種新奇的方式,每天記錄“偷聽”到的北京人的閑言碎語,由此勾勒一幅北京的市井生活風情畫面。

          “OK,5毛,好勒,謝謝您了。各位GOOD拜拜!”—— 這是小朱記下的“偷聽”到的第一句話。地鐵八王墳站,一個賣報的老人在吆喝了三分鐘“最后一份報紙”后,終于為手里的《法制晚報》找到了買主。他歡喜地接過5毛錢,然后用地道的京腔向一群等車的人打了個招呼,穿過緩慢的車流揚長而去。這個說話夾雜著英文單詞的快樂賣報老人,猝不及防地給了小朱一陣好心情。

          每天5條,朱子業用“小刀斷雨”的網名,在天涯社區編輯著這個叫做“偷聽北京”的帖子。每當聽到有意思的話,他就在心里重復幾遍或悄悄記在手機上,稍加整理以后發表在網絡上。從一些人對民工的惡言、堵車時乘客的抱怨、甚至出租車司機對城建的微詞,朱子業都一一真實記錄。網友們大多對小朱的“偷聽”表示支持,有人留言:“哥們兒,生活啊,有意思!薄捌谕隳茏屛覀兏恿私獗本┑默F在。多謝了!庇腥烁锌骸耙院笪乙惨嗔粢馍磉叺纳!备嗟木W友,則把自己“偷聽”到的東西也貢獻出來。

          記錄生活、展現民情、體現文化——“偷聽”價值不菲

          “想想,100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大家偷聽的這些東西,就能大致了解現在的北京平民生活是個什么樣,是件多帶勁的事!毙≈旄锌T谒磥,現在的城市文化都是精英人士寫出來的,是經過過濾的,而他寫的,才是原汁原味兒的北京百姓生活。

          很快,“偷聽北京”受到網友追捧。網絡上一時“偷聽”成風:“偷聽西安”、“偷聽長沙”、“偷聽上!、“偷聽大學”……甚至還出現了專門“偷聽”的網站。他們幾乎都延續了“偷聽北京”的模式和風格,記錄著自己所在城市的“風言風語”。

          大多數網友認為,“有價值的偷聽是一種文化”,“這種觀察體會生活的形式很好”……他們對“偷聽”并記錄城市人生活的方式頗為推崇,認為這“體現了底層大眾最精髓的文化”。

          “這里的‘偷聽’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打聽他人隱私或竊聽式的行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潘天舒認為,讓網友推崇的這些“偷聽”,更像是有心人在無意中捕捉瞬間即逝的片語碎言。他指出,閑言碎語未必一定能“體現大眾底層最精髓的文化”,但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充滿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人際對話,或許比所謂“精英話語”更有學術價值。但他同時提醒網友,要正確認識這種形式,不要真的去偷聽,否則會有侵犯別人隱私之嫌。

          “偷聽”語錄

          “來,您過來坐吧!

          ——公交車上,一個靠窗的老太太起身招呼過道上站立的老先生。而離老先生更近的鄰座上,一個30多歲的女人坐如鐵鐘。

          “哎呀……見光死!”

          ——上午9:10,黃興廣場,一對年輕男女從辛巴達王中西餐廳走出,那女士突然驚呼。即使是9月,即使是上午9點,長沙的太陽依然毒辣。

          “我很難同你解釋,到時發短信給你看。”

          ——這是在公車上兩中學生的對話。兩人是同校學生,因為一起參加了某個周末活動而認識,這是A向B介紹自己時,B問他名字中一個字的寫法時,A說的話,F在的家長給孩子取名是越來越有“個性”了,有些字是在中國生活一輩子都不一定見得著的。

          交通協管員說:“儂庫伐到個只紅燈哇(你看不到紅燈嗎)?!”闖紅燈的中年婦女說:“道路介空,么寧(道路這么空,沒人)!”協管員立即回了句:“哦,儂屋里廂么寧,我阿去住住好哇(你家里沒人,我也去住住好吧)?”

          “這個股市啊……那個跌啊……我的人民幣啊……可不是橘子皮啊……心痛得嘩啦啦啊……”上海一位股民的抱怨。

          “鴨脖子怎么賣?”“10塊錢3個!薄澳俏屹I1個多少錢?”“3塊!遍L沙一位做鴨脖子生意的店主奇怪的賣法。

          “回收蟑螂,大的一元,小的五角。”最近,廣州街頭巷尾出現了不少高價回收蟑螂的人,他們說賣的蟑螂藥藥效強,滅了的蟑螂包回收做藥用,可以治百病。紙箱上面還有一個牌子寫著:“藥效好不好,人頭來擔保!”等你買了蟑螂藥后再去找他,早沒影了。

      推薦游戲

      換一換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