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面臨的六大問題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 時間:2018-09-30 點擊:118次
物聯網無疑是目前IT通訊領域最熱門的話題,狹義上說,物聯網就是M2M(機器到機器或機器到人的通訊),廣義上講,物聯網是以機器智能交互為核心的、網絡化的應用與服務。
在IT通訊領域做了十年多的時間,我深刻地感受到,物聯網的本質是互聯網的落地,也即互聯網的去虛擬化過程。與世間萬物的真實連接,將會為虛擬的互聯網帶來新生。這也是IT人、通訊人們對物聯網視若瑰寶、如癡如迷的原因。
可是關于物聯網的眾多討論中,有一個難以逃脫的尷尬,那就是新瓶裝舊酒。諸如智能家居、商品溯源、自動控制、車輛管理等諸多物聯網應用都是數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就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新產品、新概念。難怪有人質疑:難道這些十年都沒做起來的項目,有了一個更炫的名稱“物聯網”之后,就可以大行其道了么?
為什么物聯網的美好理想難于實現,我認為這中間有六個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信息孤島、信息安全的問題
在很多物聯網項目中,我們只做了“物聯”,沒有做“網”。雖然物有了智能,物與物之間也有了聯接。但是傳遞的信息仍然是封閉的和私有的,無法做到互通共享。如此一來,物聯網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孤島,效率大打折扣,實用性也不強。
另一方面,即便我們能夠解決了信息孤島的問題,信息安全的問題也會接踵而至,F在網絡上流傳的物聯網案例就有這么一條:凌晨2點,你正在甜美酣夢中,突然被寒風凍醒,一起來,發現原本關著的窗戶被打開了,因為窗戶安裝了傳感器,而黑客控制了這個傳感器。一氣之下,你把傳感器野蠻的拆下來了?梢,在安全性問題解決之前,我們還是不能放心地將“物”聯網。
成本收益的問題
如果不是一個政績項目或示范工程的話,考慮成本收益就是不可避免的,物聯網項目也是一樣。有一次,一個合作伙伴給我演示移動網絡自動抄表系統,利用移動網絡替代人工將表進行自動傳輸匯總。我當時就問他,你是否了解抄表工的工作量和工資結構?他答不上來。后來,我調查了一下,比如電表的抄表,在城區,每個抄表工月抄表量在4500-5500塊,郊區和農村也可以達到2500-3000塊。計入人工和管理成本之后,合算成每塊表的月抄表成本在1-2元之間,F在就算運營商競爭再激烈,一個用戶的ARPU值也有幾十塊錢。一個月ARPU值為1-2元的用戶,估計那個運營商也不會太看重,何況還有新表的改造和部署成本呢?
替代服務、利益沖突的問題
在考慮應用和業務落地的時候,作為行業內人士,我們要暫時打破新技術的情節,放眼應用所在行業發展階段,看看有哪些替代服務,哪些利益沖突。比如上面的抄表的例子中,抄表員的人工抄錄就是一種很好的物聯網替代服務。而且,抄表員的工作中,不僅是抄表,還包括回收賬款。他們的工資中就有一項是回收賬款的獎金。這個工作是重要的,也是物聯網完成不了的。
業務流程再造成本/行業壁壘問題
當一項科技要改變行業的業務流程的時候,它就必然面臨著行業壁壘和流程再造的成本。我的部門目前有很多移動商務類的項目在試驗或初期商用的階段,這方面的體會頗深。不要說銀行這樣的機構,鏈接一個商戶的IT系統,或改變商戶營業員的操作習慣,都是非常困難的,需要不斷磨合、互相理解和彼此接受。物聯網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政府的政策導向問題
政府雖然高調鼓勵物聯網的發展,但僅僅是政策導向而已,應該不會再像3G那樣,有大動作和真投入了。物聯網的發展主要還是靠市場的力量。目前,運營商是物聯網發展的積極鼓吹者,而行業企業和最終用戶的態度實際并不積極。
應用提供商與通路提供商的矛盾問題
運營商都不想僅僅做通路提供商,都想做物聯網應用和服務的提供商,這種大而全的戰略,會嚴重地阻礙物聯網的發展。最新的例子是中國移動助主的WMMP (Wiewless Machine Management Protocol),從一個技術人員的角度看,在UDP之上搞這么一個協議是不必要的。一來,以物聯網目前的發展階段,應用需求很難抽象,WMMP的應用范圍就會很受限制;二來,中國移動“協議-模組-應用”的套路會引起應用開發者的反感和抵觸。
我接觸了一些行業應用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當移動向他們推銷WMMP協議的時候,所說的WMMP的主要優點是:產品有了統一協議后,解決方案提供商就不需要捆綁某一硬件廠商了。但這些解決方案提供商們有自己的算盤,他們更不想捆綁中國移動,在他們看來,物聯網也需要多種通路的,固網/WIFI都是考慮之列,何況移動還保留了WMMP的知識產權。
- 上一篇: 網上支付安全的關鍵 單靠密碼孤掌難鳴
- 下一篇: 江民科技研發成功專用網絡設備安全管理系統